我在校门里看着你渐渐淡出我的暂时,遽然我发觉咱们像生疏人普遍,一种绵软感在身材曼延
我好想冲出校门,抱住你
在你耳边说:“没事的!没事的!十足城市好起来欣喜一点”
我不领会有几何密斯在一段情绪中是如许的,简单患得患失,简单遗失安定感,本来,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各类让你担心的成分统统都源自你太依附他
情绪上的依附比财经上的依附越发恐怖
犹记你初见时的模样,深隧的眼中有些许的忧伤,我在陌路上周遭独行,好怕,怕遇见后却转身又找不到了,不知道是什么拉开了我们的距离,那若即若离的情怀让人心疼不己,曾许我的地老天荒,如今留给我的刻骨铭心的愁肠,风花雪月己成为过去,我决定放弃,情字太难写,奈何痴心无人听
戽鱼,似乎就是这种孤注一掷的打法,也是要把一片水域中的水戽尽,让鱼无处藏身,乖乖地成为戽鱼人的俘虏,却不用担心“明年无鱼”
何故?原来戽鱼戽尽的只是这片水域中的一小部分,并不是真正的“竭泽”,它竭的只是“泽”中之“泽”,就是在这片水域中围出一个区域来,把这个区域里的水戽干,抓完鱼虾以后再把周围的水放进来,自然,鱼就又来了——虽“竭泽”却有鱼
我要向这些被文化艺术正史打入另册的消隐的大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他们无名并不是他们丧失了拥有名字的权利,而是无意识丧失了将名字流传千古的权利
有谁意识到他们的一举一动创造了一部艺术史?当然,他们所在的时代和所身处的社会地位,尚不属于自觉创造艺术的范畴,但他们承袭了麦积山所在的天水地区柴家坪仰韶文化人面陶塑手法的历史积淀,汲取了与秦州为邻的川陕两地的石刻技艺,并自如融洽了西方印度造像的新技术和表现宗教形象的新型形式,形成了取法中亚犍陀罗造像与中原本土造像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独特石窟
那些消隐如一阵风的大师,他们手下的佛像表现了雄健肃穆的相貌,胁侍菩萨像则塑出了质朴虔诚的神态
一句话,这些无名的工匠们已将佛教艺术传入时相伴而生的舶来艺术理念悄无声息地消化在传统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塑造出了让人击节而叹的既符合宗教精神,又适应本土民族习俗的各类佛教题材的造像,上承北魏秀骨清像余韵,下开隋唐丰满圆润风格,举凡全窟塑像神品,可以看作是佛家广为传颂的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