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和“抒怀诗”是如何走到一道的,连李宏大自己也商量不透
他只领会,这两个用语间的张力让本人心心念念,保存越久,越要去设想:在程序整齐、讲究理性的国王寰球,感性勃发、自在蔓延的抒怀诗能否还不妨生存,即使能,将以什么面貌
这些唧唧喳喳、吱吱啾啾的声音如同一部交响乐,相互配合又单独成章,互相穿插却互不影响,这些水一样的声音从芦苇缝里穿绕过来,和燠热的风汇合在一起,在腿边的草丛里打个旋,朝天上飞去
放下眼前的心思,朝远处听听,那远处的芦苇荡里,竟然都是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地把人的听觉领到这里,又牵到那里,让人手忙脚乱地跟着跑,却找不到一个停歇的落脚点
那年我二十多岁,最佳的几个伯仲聚在一道也不复说废话胡说,奇哥仍旧两瓶倒,然而伯仲敬他喝到吐也喝
小花从军半年多,过年也回不来,说不想家是假的,然而没方法,都是为了生存
老孟有了东西整天乐,出来玩都得汇报一波
缘姐个性好了很多,涮完肉往张奇碗里搁
宇新仍旧想的最精心,张奇活着得跟他说
老本末赶快要出去闯了,结果能在哪待下还跟难说
这群伯仲一年能见的不多,不是网吧即是酒桌,然而历来没差过事,还没赶得及分别转瞬又要回去了,伯仲这一走又是半年还真有点舍不得
据说为了充实版面,若冰经常游走在各个城市的角落
通过这个栏目的推荐,不少天水的游子对此十分感激,也给天水人了解天水外地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随着这个栏目的红火,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秦岭山脉西起陇南徽成盆地,东至大别山区的伏牛山,绵延1500公里,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岭,也是我国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分界线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非常深厚历史底蕴构成了若冰考察的基点
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上游平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六朝古都西安、洛阳、开封
特别是陕西关中与陕南为中心的秦岭两侧,三国和汉唐时期曾经发生过不少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人和事,因此秦岭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细心的若冰发现,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文化考察活动十分频繁,诸多名山大川都已经反复被专家、学者所关注过,唯独没有人对秦岭山脉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走访
2004年7月,时任天水日报记者的若冰决定深入秦岭山脉考察采访,没想到他的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天水日报》、《陕西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以中国第—位作家全程关注“中华民族父亲山”为题的新闻报道,这给他神秘的秦岭之旅增添了很大的压力
在历时2个多月的考察过程中,王若冰采取坐车与步行结合的方式,从秦岭西部余脉,天水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山——齐寿山出发,对横贯甘肃、陕西、四川、河南及湖北西北部的秦岭进行一次全程考察采访,并且在此基础上,正在创作一部能够反映秦岭精神与秦岭深处人们生存生活现状的文化散文集
与此同时,《天水日报》开设了《沿着秦岭东行》的专栏(类似德阳日报著名栏目记者行吟之流),刊发了王若冰沿途采访中发来的新闻稿件及散文作品,引起不少社学家、平凡百姓的广泛关注
去年秋,我们七八人,去过一趟五寨沟
在此之前很久,我并不知道这个地名
因为陌生,所以一切想象都是合理而夸张的
我琢磨着这个地方可能是什么样子,或者不是什么样子
像一个小学生面对生字所表现的惶恐,我不知道我将与她获得什么样的沟通
反倒是去了之后,看到那明媚而自然的山山水水,我突然就觉着一切想法的多余
她就那么不动声色地进入了我的记忆
一些秘密绵延传递,它们渐渐深入我的心底,并且覆盖了我的担心
真正的回想却从多半个月后开始了
因为天气转凉,所以刚刚经历的这次旅行加速了2003年的结束
转眼就过去了那么久,当崭新的一年来临,经过了春的缠绵和初夏的倏忽,炎热的阳光重新照耀在头顶上时,那过去的记忆又慢慢地泛滥上来
恰好应了朋友之约,就开始动笔写这篇关于五寨、关于荷叶坪的文字
假若时光倒流,我还会觉得秀丽的风光与平淡的人生真是相得益彰,但此时,却是深感生活在匆迫的运行中丢失了原本应有的蕴涵,且不说疏远已经在暗寂的时光流淌中悄然发生,即便就是当时,我们沉浸于那如同梦幻般的山山水水中,也不会对当下的一切保持真实而应有的郑重
因为时间的作用,有些故事已经结束了
但那些场景还在浮动着,仿佛生命中的一些端点,它们在悄然地联结着彼此
我不知道,我会对五寨寄情
那属于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恰恰因为人在其中获得了意义
我知道的是,我将写下的是一篇与地名、风景也与人有关的文字,但我还是恢复了临去前的惶恐
因为与记忆的重逢总是让人既惊奇又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