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风扬起手中的细沙,它达到的场合即是我曾承诺你的远处
繁花从枝端轻轻盈落,我曾想用人命拥抱的芳香,最后也形成尘世的过往
我曾想与长久相拥,我也曾想与极乐相共
然而,没有你的即日,来日太过于浩渺
我不妨扬去手中的沙,却如何也斩连接对你时时刻刻的惦记
惦记像女郎的头发,我剪去一寸,它会有一尺待发
我抹不去,也戒不掉的惦记啊!金樽对月,与谁共赴天边?会是你吗?我曾魂牵梦绕的梦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放之四海而兼准的道理
还真有那么一个仙人,让瓦屋山从一开始就名声远播
仙人叫蚕丛,就是青衣神,大略是西周末年青衣江畔的一位部落首领
蚕丛带领他的子民们开发瓦屋山,栽桑养蚕,结网捕鱼,还造了一个字——“蜀”
山上一平台,山腰二眉,山下有虫,虫为蚕,分明是瓦屋山的象形
所以,瓦屋山又名蜀山,取这名,想来是先人从细处着眼而为
古老的传说,美丽的名字,没有谁怀疑那传说的真伪,以及那名字的附会,善良的虚假,有时候也是美丽而有生命力的
网上的事解决了,但我心头的气难平
我数了数,便锁定了一个人
最近,我们为一件事闹的很不开心
理清思绪之后,我开始着手收集有关资料
我曾在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上看过类似的游戏,最终那个开玩笑的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我何不也来教训他一下?一天,我和朋友谈起这件事,大家觉得很好笑,说想不到你这个丑男人还当了一回“富婆”,让那么多男人倾心,这是好事啊!我笑了,是啊,我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想呢?哔竟现在还没有造成什么危害,有那个必要诉诸于法律吗?这样想过,心情豁然开朗
吃饱之后,又连接坐车上路了
据说为了充实版面,若冰经常游走在各个城市的角落
通过这个栏目的推荐,不少天水的游子对此十分感激,也给天水人了解天水外地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随着这个栏目的红火,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秦岭山脉西起陇南徽成盆地,东至大别山区的伏牛山,绵延1500公里,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岭,也是我国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分界线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非常深厚历史底蕴构成了若冰考察的基点
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上游平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六朝古都西安、洛阳、开封
特别是陕西关中与陕南为中心的秦岭两侧,三国和汉唐时期曾经发生过不少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人和事,因此秦岭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细心的若冰发现,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文化考察活动十分频繁,诸多名山大川都已经反复被专家、学者所关注过,唯独没有人对秦岭山脉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走访
2004年7月,时任天水日报记者的若冰决定深入秦岭山脉考察采访,没想到他的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天水日报》、《陕西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以中国第—位作家全程关注“中华民族父亲山”为题的新闻报道,这给他神秘的秦岭之旅增添了很大的压力
在历时2个多月的考察过程中,王若冰采取坐车与步行结合的方式,从秦岭西部余脉,天水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山——齐寿山出发,对横贯甘肃、陕西、四川、河南及湖北西北部的秦岭进行一次全程考察采访,并且在此基础上,正在创作一部能够反映秦岭精神与秦岭深处人们生存生活现状的文化散文集
与此同时,《天水日报》开设了《沿着秦岭东行》的专栏(类似德阳日报著名栏目记者行吟之流),刊发了王若冰沿途采访中发来的新闻稿件及散文作品,引起不少社学家、平凡百姓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