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又称寒食的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云: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又云,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他写寒食时似乎已在送春了
按古时习俗,寒食节应冷食的,想及古人,为悼先人,其诚心可鉴日月
这里偏添春雨,平增寒意,怨不得苏东坡有江湖漂泊之感
今人已不寒食了,想到自己的胃,几乎是接受不了冷寒物的,不寒食也罢
但寒食却是踏青的时节呀
踏青本是风和日丽的好,也许有点细雨,也未必坏了心情
古时郎跨青骢马,女乘油壁车,近郊山外,杨柳堆烟,芳草无限
想那日去淮畔闲行,看水阔天长,那一段游冶处,似乎已算不得踏青了
春雨绵绵,倒是洗去了车尘,而芳草青青,何处去踏?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还是留下一丝怅惘
两山之间,那一弯小河,一起顺流而下
一层浓雾弥漫在海面上,行走在岸上的人,似乎在进了西纪行里的南天门,发觉脚下踩着云
情况变换情绪,之前的烦恼已被喜悦代替,咱们说谈笑笑,向山野进发
走近山林,三五处朦胧人家,掩映在柏树林里,只露出一个勾画了白边的屋顶
随风飘来绕去的白雾,像吊脚楼上款待宾客的密斯正密斯,挥动着衣袖,关切和缓
胡同宽不过两米,两边是一个一个的平房小院,胡同很深,有哀乐传出,海怡看到叔叔家门口围了许多人,走之门口,人们让开路,一个五十多岁黑黑的男子抬手敲响了挂在门口的大鼓,海怡走进大门,仰入海怡眼帘的是灵棚,叔叔的黑白照片被放的大大的挂在灵棚的正面墙的中间,桌子上放着供品,叔叔的三个儿子跪在灵棚的左边
面对这片被风渲染成荒凉的寨子,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一切又得变得那么陌生
/> 同行们看到我发表的文章,又听到我的演讲,不无羡慕地夸奖我说:“你真行,你真有才
我怎不行呢?看来这是天生
” 我不以为然,毫无保留并坦诚地告诉她:“你错了
在小学,我作文没一篇像样的
在中学,仅有两篇仿写像点样
” 她更感到奇怪,“那你现在为啥写出的稿还能登报?” 回忆走过的写作历程,应是我不断向自己挑战的结果
八五年考入铁岭师范,八九年毕业,在校的四年,除了学习必修的课程外,早、晚自习、大礼拜,一有闲空,我就钻进阅览室看书看报,摘抄、做笔记,整整写了十余本
当我看到好文章,作者遇到的事和心情跟我相似,人家写得好我却不会表达时,我质问自己:“同样是人,人家能做我为什么不能?” 同样的题目,我先试着写,然后再跟人家对比,找差距,琢磨人家的写作技巧及语言风格,默默地背、记、积累语汇
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成立校广播站,号召每位同学踊跃投稿,正好可以检验一下我的习作水平
我印象很深,八八那一年,我共投稿五篇
学校给我播放了四篇!那时我便痴痴地想:什么时候把我写的文章打成铅字登在报上呢? 八九年毕业,我以记日记形式练笔
我想:哪怕是记流水帐,也能运用语汇,积累写作素材
后来,我还真尝到了写日记的甜头,觉得自己运用语汇和表达的能力愈发增强了
《让我们都来追求知识吧——看〈京华烟云〉有感》被登在《铁法矿工报》上就是我的日记内容
自从九三年我写的文章登报后,我也结识了一些文人
发现他们比我写的好,就向他们请教写作经验:要看书积累,要勤奋,要抓住瞬间产生的灵感
后来,我更加勤奋
闲余时间专攻写作,还花钱买了一些写作理论读,订阅了《诗刊》、《演讲与口才》杂志,借阅各类报纸
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只要有所思,有所感就随时记下
过段儿时日,作为读者再读自己的创作文章,看哪种报纸需要哪类稿件,就去投,以验证自己写作的成果
九三年来,已有七八十来篇文章散见报刊、杂志,我只有片刻欢欣
我清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只要生命不息,就要追求不止
我一直有一个理想:将来有一天要出一本书以整理我写的文稿
现在看来也可以实现了,因为有的的文学网站可以给个人投稿自动升成文集了,那么出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那么我新的挑战目标是什么呢? 不断地超越自己,写出更好的东西来,就是我的挑战目标
2005年9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