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爷爷奶奶靠酿酒,奔到一个山旮旯的小山村里的不到十亩地的富农家产
要说我这位小么叔,在老家的亲戚中也算是个人物
别看他现在矮胖的身上套着件臃肿皱巴的黑色老棉袄,稀疏斑白的头发杂乱纷披,暗黑的脸膛上横肉凸起大有追平本来就不高的圆鼻头之势,整个一副可笑的模样,但他年轻时走南闯北,还真有一番阅历
我看见过他以前的照片:穿着件灰色中山装,黑油油的头发剃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青年人标准的寸头,焕发着青春光彩的脸上一双不很大的眼晴炯炯放光
/> 实际上无论如何绕不过嵇康,也绕不过聂政,甚至绕不过蔡邕,抑或连朱权都绕不过去
《广陵散》沉积了太多的史事、典故,沉积了太多文人骚客的解读和气息,这些气息沉郁、厚重、压抑住性灵的本性,也压抑住了嵇康性情的本质;应该的是自然流露,不是苦吟,嵇康也早就肯定又肯定,音声来自自然,它与喜怒哀乐无关
误读因了聂政刺韩相(或者韩王,史实从来和传说相生相伴)的故事,因了它长久地纠缠,再加上蔡邕的解说,让《广陵散》定了性——反抗、愤怒、杀伐……而我听了百遍仍然不懂,是真得不懂;我不懂的缘由,表面层次的理由很简单,古琴和古筝,同曲弹奏,风格迥异
听了古筝,我也承认,定性的《广陵散》未尝不可,朱权给它的小标题也未尝不对;但,实质不是如此,嵇康的《广陵散》也不是古筝
我忠实于自己的感觉,我只相信自己的感悟
我赞同,
面对生的忧患,他俩宁愿遁入首阳山采集野菜,咀嚼大自然的英华,充当历史王道中的英雄角色,也不愿随波逐流
百年以后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如此大忧大患和伯夷叔齐的“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的忧虑和不归相比,简直如出一辙
难怪同为儒家学范的他们,要被后世立为历史王道里的道德标向
在哲学意义上讲,“无用性”标志着肉身与精神的彻底断裂
信念、理想抑或希望一旦陷入“无用”,那么,精神的生命又将何复以求呢?虚无的深渊,绝望的深渊是真正的归宿
《圣经》中有亚伯拉罕的绝望,约伯的绝望,耶酥的绝望,而伯夷叔齐的绝望就是宁可“饿且死”,亦不归
信念欠缺乃至于对人世的欠缺的认识,把伯夷叔齐逼上绝路
登上首阳山,也就意味着对自己精神的反叛和放逐
屈原有《天问》,高士有《采薇》
一个投江,一个饿死
尽管选择的方式不同,但求道无门时的解脱却极其相似
体面地与那个格格不入的世界告别,其实也是希冀在冥冥的逍遥之中得到拯救,一种内心的拯救,和信念的拯救
“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地一
迫不及待的收上习作本,便惊叹于学生的观察力与感悟力了
边改边拍案叫绝,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甚至打出多个我一向不愿打出的满分
相必除了学生写得好而外,还有遇见知音的欣喜吧
将他们的习作编成《写柳佳句集锦》,放在年级主办的校园文学刊物《笔乐》头版头条